欢迎来到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

新疆春耕开启科幻模式:无人机挥洒生机,粪肥华丽转身
发表人:管理员 | 2025-09-30

image.png


智慧大棚:蘑菇“赛跑”背后的硬核科技

春寒料峭中,新疆塔城额敏县的智慧大棚却涌动着一股热浪。在郊区乡清泉村的菌菇培育车间里,珊瑚猴头菇如金色云朵般从菌袋中探出头,仅需半月即可采收三茬,单棚日产值突破2000元!
“以前靠经验种菇,现在全凭‘智慧大脑’。”种植户迟春禹轻点手机屏幕,温湿度、光照参数实时调节,“这套系统让我省下30%人力,产量还翻了一倍!”而在隔壁的哈萨克拜村,8种穴苗正通过工厂化育苗技术提前“锁定”买家,为农民增收埋下伏笔。


无人机“飞”进田间:百架铁翼护航“雪地春耕”

当传统农机还在雪地里“打转”,额敏县已拉开科技春耕序幕。2月26日,一架搭载矿源黄腐酸钾的无人机在马兴大家的冬麦田上空划出白色弧线,短短半小时完成150亩土地的融雪除冰作业。“往年雇人撒药要花上千元,今年公司免费服务,省下的钱够买两头牛!”农户马兴大笑称。
目前,当地已集结100架“大疆T100”无人机,为20多户低收入家庭提供应急支援。农技员陈力峰透露:“我们不仅搞喷洒,还开发了病虫害AI识别系统,精准度堪比‘植物医生’!”


粪肥变“香饽饽”:一场颠覆传统的绿色革命

“过去牛粪堆在院子里没人要,现在成了抢手货!”二支河牧场汇干村养殖户张志敏的经历,折射出额敏县农业的生态觉醒。随着“低碳春耕”理念普及,全县2000余吨农家肥被抢购一空,甚至出现跨村“包车运输”的盛况。
“施牛粪的玉米亩产涨到1.2吨,化肥田反而减产!”玛热勒苏镇种植户冯建林算了一笔账,“去年光卖粪就赚了一万块,绿色种法真是‘一本万利’!”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锦国表示,今年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让土地吃上“定制营养餐”。


滴灌带装“过滤芯”:让坡地喝上“纯净水”

面对年均150毫米的干旱气候,额敏县天慧塑业的技术团队亮出一招绝活——内镶贴片式滴灌带。这种自带过滤网的“智慧水管”,不仅防堵节水,还能在坡地实现均匀灌溉。“普通滴灌带每亩成本30元,我们只卖28元,但能让薄田增产30%!”负责人赵志强自信满满。
今年,全县124万亩耕地将全面升级“纯净水”灌溉系统,配合新引进的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农民种地从此告别“靠天吃饭”。


新质良种“点石成金”:种子的奇幻漂流

在加尔布拉克农场,种粮大户王国军的新仓库堆满了“华裕1号”葫芦瓜种子,这些来自山西、甘肃的“科技结晶”亩产高达282公斤。“去年赚了30万,今年还要扩大规模!”他摩挲着包装袋上的二维码,那是溯源系统的“身份证明”。
据县农业农村局统计,今年全县春小麦、玉米全部采用新质良种,包括耐旱抗病的“鑫瑞丰九号”和超高产的“金太阳808”。农资店樊金荣透露:“这些种子刚到货就被抢光,农民们说‘买到新品种才是真赚到’!”


当传统耕作遇上硬核科技

从菌菇房的智慧温控到无人机编队的精准作业,从农家肥的华丽转身到滴灌带的科技赋能,额敏县的春耕图景正被科技彻底重构。在这片广袤土地上,新质生产力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重塑了农民对“丰收”的定义——它不再依赖汗水与运气,而是源于对技术的敬畏与创新。
这场静默的农业革命,正为中国乡村振兴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作者声明:内容AI创作,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 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 ——

版权所有@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  闽ICP备19023082号闽公网安备350206020033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