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
导读:近年来,随着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型航空器的逐渐成熟,低空空域已然成为“空中经济”的关键战场。从深圳开展的无人机测试,到西安设立的无需申报飞行区……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型航空器的逐渐成熟,低空空域已然成为“空中经济”的关键战场。从深圳开展的无人机测试,到西安设立的无需申报飞行区,中国正借助分类管理以及权限下放等举措,对低空交通规则进行重新构建。
本文将深入剖析低空空域的划分逻辑、审批权限的变化情况以及飞行器的适配规则,助力读者精准把握未来空中交通的发展脉络。
一、低空空域分类:从“一刀切”到精细化
低空空域一般是指地面至3000米以下的空域,不过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管理方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以中国来说,其空域划分经历了从“全面管制”向“分级开放”的转变过程:
管制空域(A/B/C/D/E类):在此空域飞行需要经过严格审批,主要适用于民航、军用等高风险飞行活动。比如机场周边、政府机关上空等区域都属于此类。
非管制空域(G/W类):这是2023年《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中新增加的两类空域,涵盖了300米以下的区域,允许轻型无人机和部分通航飞行器在报备后自由飞行。
动态划设区域:例如深圳在试点过程中,将低空空域划分为核心区、商业区、科研区,依据优先级对任务进行分配,有效减少了飞行冲突。
案例:西安划定了3个“无需申报”区域(如清凉山森林公园),在真高80米以下的范围内,允许“低慢小”航空器自由飞行。
二、审批权限改革:从中央集权到地方试点
在传统模式下,低空飞行需要层层上报,审批流程极为繁琐。近些年来,中国通过政策调整和开展试点授权,逐步将审批权限下放:
“一站式”审批平台:2024年,民航局建成了国家、区域、飞行服务站三级体系,通航飞行计划能够在线快速审批,对于应急救援任务更是开辟了“绿色通道”。
地方试点城市权限下放:合肥、深圳等6个城市获得了600米以下空域的管理权,地方政府能够自主规划航线,有力推动了eVTOL物流、载人飞行等应用场景的落地。
分类豁免审批:轻型无人机在“适飞空域”(120米以下)无需申请,然而进入管控区(如机场周边)则需要提前报批。
趋势: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城市借鉴深圳的“分类、分级、分区、分时”管理模式,实现空域资源的动态调配。
三、飞行器与空域的适配规则
不同飞行器在空域使用权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核心原则为“安全优先、风险分级”:
无人机:
- 适飞空域:在120米以下,无需审批(如消费级航拍)。
- 管控空域:如需在此空域飞行,需提前申请,例如物流无人机跨城市飞行。
- 禁飞区:严禁在机场、军事基地等敏感区域飞行。
eVTOL(飞行汽车):在试点城市的600米以下空域,可以申请固定航线,如深圳至珠海的20分钟跨城航线。
通用航空器(直升机、小型飞机):在管制空域飞行需要提交飞行计划,不过审批流程已从15天大幅缩短至“即时响应”。
例外:政府应急、医疗救援等任务享有最高优先级,可临时调用核心空域。
四、城市试点:深圳的“四维管理”样本
作为“无人机之都”,深圳通过以下机制实现了低空资源的高效利用:
分类:将商业运营、科研测试、公共服务、娱乐飞行四大类活动与专属空域进行匹配。
分级:按照任务优先级,从“紧急救援”到“日常飞行”依次分配资源。
分区:将市中心划定为核心区,以保障应急任务;在郊区设立科研测试专用空域。
分时:白天优先保障商业飞行,夜间开放娱乐无人机活动。
成果:深圳已开通全球首条eVTOL跨海航线,并计划在2026年实现“打飞的”通勤。
五、未来展望:低空经济的万亿蓝图
政策的放宽与技术的突破正在推动低空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
市场规模:预计到2050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将覆盖物流、救援、旅游等多个领域。
技术支撑:电子围栏、实时监控系统(北斗+AI)将进一步提升空域安全性。
法规完善:2024年《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明确了责任边界。
挑战:空域冲突、成本高昂(如eVTOL单价超200万)等问题仍是短期内面临的瓶颈,不过随着规模化生产的推进,这些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结语
低空空域管理正从以往的“严防死守”模式向“开放共赢”模式转变。无论是无人机爱好者,还是eVTOL投资者,只有深入了解相关规则,才能在这一领域抢占先机。未来,这片“空中热土”极有可能重塑城市交通与经济版图,人们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版权所有@厦门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训练基地: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锦亭北路软件园三期A区 闽ICP备19023082号
闽公网安备350206020033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