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
导读:统建筑企业向低空经济领域转型,需以 “空天地一体化” 思维重构价值链,依托既有工程建设能力,结合低空经济基础设施需求与应用场景特性,分阶段推进业务升级。以下从实务角度提出具体路径与策略……
传统建筑企业向低空经济领域转型,需以 “空天地一体化” 思维重构价值链,依托既有工程建设能力,结合低空经济基础设施需求与应用场景特性,分阶段推进业务升级。以下从实务角度提出具体路径与策略:
一、战略定位与市场切入:构建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能力
(一)锚定低空基建核心领域,抢占先发优势
起降设施网络建设
传统建筑企业可重点参与通用机场、无人机起降平台、eVTOL 垂直起降场(Vertiport)等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深圳通过补贴楼顶起降平台建设打造 “空中物流枢纽”,使工地物流成本降低 65%。建筑企业可借鉴此类模式,在城市核心商务区、交通枢纽、医院等场景规划起降点,同步配套充换电设施、通信导航设备及气象监测系统。十堰市规划到 2026 年建成 10 个中大型无人机起降场和 200 个垂直起降点,建筑企业可参与此类项目的土建工程、智能化系统集成及后期运维。
低空智联网与空域管理平台
低空经济的 “软性基础设施” 包括通信网络、导航系统、空域管理平台等。建筑企业可联合通信运营商、科技公司,参与低空智联网(如 5G-A 基站、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和城市级低空飞行服务调度平台建设。例如,深圳研发的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通过接入城市时空信息平台实现精细化管理,建筑企业可承担相关硬件设施的安装与集成任务。
绿色基建与产业融合项目
结合国家 “双碳” 目标,探索低空经济与绿色建筑的协同路径。例如,青岛某产业园将屋顶光伏与 eVTOL 充电桩一体化设计,年节省电力成本超 300 万元。建筑企业可在新建建筑中预留飞行器起降接口,或对既有建筑进行适航改造,同时引入氢能飞行器、光伏建材等低碳技术,打造 “零碳工地” 示范项目。
(二)参与场景化应用项目,积累运营经验
物流与交通领域
无人机配送网络:在偏远山区或城市密集区域,建设无人机物流中转枢纽。例如,重庆通过无人机配送装配式建材,使山区建筑改造成本降低 35%。建筑企业可承担中转枢纽的选址、场地平整及配套设施建设,并探索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分成模式。
城市空中交通(UAM):参与 eVTOL 起降场与地面交通网络的衔接工程,如建设 “空铁联运” 枢纽。广州、深圳等城市已规划低空通勤航线,建筑企业可争取相关基建项目,并探索票务分成、广告投放等衍生收益。
城市管理与应急响应
智能巡检系统:利用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成像、AI 视觉等设备,开展建筑能耗监测、结构裂缝检测等运维服务。雄安某超高层项目通过无人机集群与 BIM 模型协同,将幕墙安装误差控制在 ±3mm 以内,工期缩短 42%。建筑企业可组建无人机运维团队,或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定制化巡检解决方案。
应急救援基础设施:建设直升机停机坪、应急物资储备库等设施,并参与低空应急救援网络的规划。例如,浙江构建的 “1 个省级飞行服务中心 + 3 个 B 类飞行服务站” 体系,建筑企业可承担相关站点的建设与升级任务。
二、技术赋能与生态合作:突破低空经济技术壁垒
(一)聚焦轻量化材料与智能建造技术
轻量化建材研发与应用
低空经济对材料轻量化要求极高,建筑企业可联合材料供应商开发适配低空场景的产品。例如,镁合金材料密度仅为铝合金的 2/3,且具备电磁屏蔽能力,可用于无人机机身框架、电池舱等部件。建筑企业可探索将镁合金用于起降平台甲板、装配式建筑模块,同时申请工信部专项基金支持。
智能建造技术融合
无人机集群作业:借鉴雄安项目经验,将无人机集群与 BIM 模型、北斗定位结合,提升施工精度与效率。例如,无人机可替代传统燃油运输工具,单次作业碳排放减少 70% 以上。
3D 打印与模块化施工:利用无人机 3D 打印技术在空中直接成型自修复混凝土、光伏玻璃等绿色建材,减少现场施工废弃物。建筑企业可与 3D 打印设备厂商合作,开发适用于低空场景的模块化建造方案。
(二)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生态
技术合作模式
联合研发:与航空制造企业、高校共建实验室,攻关航空动力、飞行控制、智能避障等核心技术。例如,山东万丰奥威与高校合作开发碳纤维 - 钛合金复合结构材料,使吊装设备减重 40%。
技术授权与采购:引入成熟的无人机导航系统、空域管理软件等技术,通过二次开发适配建筑场景。例如,朗青公司通过整合无人机巡检与路网资源,实现高速公路智能运维。
产业联盟与资源整合
加入地方低空经济产业联盟(如三亚成立的中国低空经济联盟),与物流、通信、能源企业形成协同效应。例如,建筑企业可联合能源公司建设 “建筑 - 飞行器” 能源互联网,通过光伏组件为飞行器动态供能。
三、政策合规与风险管理:夯实转型保障体系
(一)政策研究与合规管理
政策红利捕捉
密切跟踪国家及地方政策动态,例如《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条款,以及山东省 “三年行动方案” 中关于通用机场建设的资金补贴。建筑企业可重点关注试点城市(如深圳、成都)的政策倾斜,优先布局政策支持力度大的区域。
资质与认证获取
适航认证:参与飞行器起降设施建设时,需确保符合民航局适航标准。例如,十堰市要求低空基础设施接入市级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筑企业需在施工中预留数据接口,满足监管要求。
空域使用许可:与地方空管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提前规划项目涉及的空域使用方案。例如,温州低空经济孵化产业园项目通过合规审批,确保无人机试飞活动顺利开展。
(二)风险防控与可持续发展
技术与市场风险
技术迭代应对:设立研发准备金,持续投入低空经济相关技术升级。例如,针对 eVTOL 电池能量密度不足的问题(目前仅 285Wh/kg,需达 400Wh/kg),可联合电池厂商开展技术攻关。
市场需求波动:采用 “轻资产 + 重运营” 模式,降低初期投资风险。例如,通过 PPP 模式参与起降场建设,以运营分成回收成本。
安全与环保风险
飞行安全管理:建立无人机飞行安全监测系统,实时监控飞行数据,避免与其他航空器或障碍物碰撞。例如,深圳通过 SILAS 系统实现空域资源利用率 85% 以上。
环境影响评估:在项目规划阶段开展噪声、电磁辐射等环境影响评估,确保符合环保标准。例如,无人机物流枢纽应远离居民区,或采用降噪技术降低扰民风险。
四、资金筹措与盈利模式:保障转型可持续性
(一)多元化融资策略
政府资金申请
申请国家及地方专项补贴,例如工信部 30 亿元镁回收技术研发基金,或十堰市对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同时,关注试点城市的补贴政策,如深圳对楼顶起降平台的建设补贴。
社会资本引入
产业基金与风险投资:与政府引导基金、私募基金合作,设立低空经济专项基金。例如,天津天开东丽园通过签约 9 个低空经济项目吸引社会资本。
融资租赁: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获取无人机、起降设备等资产,降低初期资金压力。需注意飞行器资产抵押登记的有效性及适航性要求。
(二)创新盈利模式设计
基础设施运营收益
使用费分成:对自建的起降平台、空域管理平台收取使用费用。例如,温州低空经济孵化产业园通过出租场地及配套服务实现盈利。
广告与数据服务:在起降点、飞行器上投放广告,或通过空域数据交易获取收益。例如,深圳低空管理平台可向物流企业出售飞行流量数据。
增值服务拓展
培训与认证:联合高校开设低空经济相关课程,提供无人机操作、空域管理等培训服务。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6 所高校已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衍生产品开发:结合建筑场景开发定制化无人机产品,如搭载建材检测设备的巡检无人机,或用于高空作业的吊装无人机。
五、人才培养与组织变革:打造低空经济专业团队
(一)专业人才梯队建设
外部人才引进
招聘航空工程师、无人机飞控专家、空域管理顾问等专业人才。例如,山东某建筑企业通过引进航空领域高层次人才,成功承接 eVTOL 起降场设计项目。
内部能力提升
技能培训:开展无人机操作、适航标准、空域法规等培训课程,提升现有员工的低空经济知识储备。例如,某企业组织员工考取无人机驾驶员执照,组建内部运维团队。
校企合作:与高校共建实习基地,定向培养兼具建筑与航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例如,茅箭区低空经济产学研用创新基地引入飞行学院,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二)组织架构优化
成立专项事业部
设立低空经济事业部,统筹项目开发、技术研发、运营管理等职能。例如,温州建设集团成立低空经济专项团队,负责孵化产业园及飞行服务中心项目。
建立敏捷决策机制
针对低空经济政策多变、技术迭代快的特点,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缩短项目审批与实施周期。例如,某企业通过设立 “低空经济创新委员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六、典型案例参考与路径总结
(一)温州模式:旧改项目转化为低空经济孵化器
温州建设集团将老客运站改造为低空经济孵化产业园,涵盖装修、水电、智能化等工程,通过出租场地、提供配套服务实现盈利。传统建筑企业可借鉴此模式,利用存量建筑改造为无人机测试基地、飞行服务站等设施,快速切入低空经济领域。
(二)深圳路径:政策驱动下的基建与运营协同
深圳通过政策补贴推动楼顶起降平台建设,并依托 SILAS 系统实现空域精细化管理。建筑企业可联合地方政府,以 “基建 + 运营” 模式参与低空物流枢纽建设,通过政策红利与运营收益实现双重盈利。
(三)转型路径总结
短期(1-2 年):聚焦起降设施建设,申请政府补贴,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智能建造技术。
中期(3-5 年):拓展低空智联网与空域管理平台业务,布局绿色基建与产业融合项目,探索运营服务收益。
长期(5 年以上):构建 “建筑 + 低空” 生态系统,主导区域低空经济标准制定,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七、结语
传统建筑企业转型低空经济,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技术合作为突破点,以政策合规为保障点,以盈利模式创新为支撑点,系统推进业务升级。通过分阶段实施、生态化布局,建筑企业不仅能抓住低空经济的历史机遇,更能在 “空间革命” 与 “能源革命” 中重塑行业价值,实现从 “地面建造者” 到 “立体空间服务商” 的跃迁。
版权所有@厦门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训练基地: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锦亭北路软件园三期A区 闽ICP备19023082号
闽公网安备350206020033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