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

刹车,划红线!
发表人:caachr | 2025-11-15

导读:低空经济万亿赛道如何稳健起飞?国家划下三条安全底线,央民协同破解发展困局!


image.png


低空经济万亿赛道如何稳健起飞?国家划下三条安全底线,央民协同破解发展困局!


当无人机配送、空中观光、应急救援等场景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低空经济正以年均超 20% 的增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蓝海。据权威机构预测,2025 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万亿大关。然而,在资本热捧、企业竞逐的喧嚣背后,一场关于安全与发展的深层博弈,正在重塑这个新兴产业的底层逻辑。


一、从 "野蛮生长" 到 "安全优先":政策定调划红线


今年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连续第二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有序推进低空经济发展" 的表述背后,是国家对产业安全的深刻考量。5 月 20 日,国家发改委以 "无安全,不低空" 为核心理念,明确提出 "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 的 18 字发展原则,为行业划定不可逾越的安全底线。


这三重原则绝非简单的流程排序,而是穿透商业逻辑的安全哲学:


先载货后载人:构建 "容错试错 - 零风险验证" 的递进机制。货物运输允许 3‰的事故率,而载人飞行必须达到 99.9999% 的安全标准。深圳某物流企业数据显示,其无人机载货飞行超 10 万架次后,才启动载人观光试点。


先隔离后融合:建立 "数据积累 - 系统验证 - 协同升级" 的技术闭环。上海自贸区试点显示,隔离空域内百万公里飞行数据,使空管系统对 "低慢小" 目标的识别准确率从 72% 提升至 98%。


先远郊后城区:打造 "风险缓冲 - 社会适应 - 生态构建" 的过渡空间。成都远郊试点中,无人机噪音控制标准从 75 分贝降至 60 分贝,居民投诉率下降 83%,为城区推广奠定民意基础。


二、央企担当:从 "技术输出" 到 "体系构建"


在低空经济的安全防控体系中,央企正发挥 "压舱石" 作用。以中国通号为例,这家高铁列控领域的全球龙头企业,将轨道交通的 "信号控制基因" 注入低空管理:


打造空中交通的 "高铁大脑":其研发的低空管控平台,集成北斗导航、5G 通信和 AI 防撞算法,可同时管理 2000 架无人机,定位精度达 0.1 米,相当于在 500 米高空精准识别一枚硬币。


破解三大核心技术瓶颈:与院士团队合作攻关,在通信领域开发抗干扰中继技术,在控制领域创新动态空域划分模型,在反制领域构建 "雷达 + 光电 + 电磁" 立体防御网,相关技术已在雄安新区试点应用。


基建系央企则在硬件端筑牢根基。中国建筑投建的陕西神木通用机场,创新 "空铁联运" 模式,通过地下物流隧道连接机场与高铁站,使无人机货物中转效率提升 400%,成为全国通用机场运营的标杆样本。航空系央企中国航发,推出续航超 12 小时的氢燃料无人机,为长距离巡检场景提供安全可靠的动力方案。


三、民企突围:在安全框架下创新场景


政策红线并非限制发展,而是为真正的创新腾挪空间。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开辟出差异化赛道:


纵横股份:凭借中标亿元级订单的无人机物流系统,其产品在隔离空域内完成超 50 万公里飞行验证,独创的 "双冗余动力系统" 使飞行事故率低于 0.01 次 / 千架次。

亿航智能:在广州远郊开展的载人试飞中,建立 "地面安全员 + 空中管制员 + AI 监控系统" 三重防护体系,累计安全飞行超 2 万架次,乘客满意度达 97%。

顺丰丰翼:构建 "干线物流机场 - 支线中转枢纽 - 末端配送网点" 三级网络,在江西赣州实现 300 公里半径内医疗物资 2 小时达,应急响应效率提升 600%。


四、破局之道:构建 "四维协同" 新生态


尽管前景广阔,低空经济仍面临四大挑战:空域管理灵活性不足,导致 70% 的低空空域利用率低于 30%;安全监管技术滞后,现有雷达对小型无人机探测距离不足 20 公里;产业链配套薄弱,高端传感器国产化率仅 45%;公众认知度偏低,62% 的市民担忧无人机隐私泄露。


破解困局需多方合力:


政策层面:推广海南、湖南等试点经验,将 3000 米以下空域划分为 "管制、监视、报告" 三类,实现 80% 的空域自主飞行审批。

技术层面:建立跨部门的低空数据共享平台,整合气象、地理、交通等多源信息,推动空管系统与城市大脑深度融合。

产业层面:设立百亿级低空经济产业基金,重点扶持传感器、通信模组、氢燃料等关键领域,目标 2025 年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 70%。

社会层面:开展 "低空安全进社区" 行动,建立无人机实名登记和保险制度,完善应急救援和隐私保护法规。


五、未来已来:在安全轨道上飞向深蓝


从历史维度看,任何颠覆性产业的崛起,都伴随着安全与创新的动态平衡。正如高铁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低空经济也必将经历 "管控筑基 - 场景拓展 - 生态繁荣" 的演进过程。当中国通号的 "空中信号灯" 覆盖百万平方公里空域,当纵横股份的无人机群穿越城市建筑群,当亿航智能的载人航空器成为通勤新选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万亿级市场的崛起,更是中国在新兴领域建立全球标准的战略机遇。


低空经济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资本炒作的概念狂欢,而在于通过安全可控的技术创新,重新定义人类的空间利用方式。当 "三先三后" 原则成为行业共识,当央民协同构建起安全防护网,这片万亿级的蓝色天空,终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结语:在低空经济的赛道上,没有旁观者,只有共建者。唯有将安全基因注入产业血脉,才能让无人机真正成为 "会飞的生产力",让天空不再是发展的天花板,而是梦想的新起点。


—— 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 ——

版权所有@厦门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训练基地: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锦亭北路软件园三期A区  闽ICP备19023082号闽公网安备35020602003379号

人才库会员

仅 ¥120 / 年
立即加入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