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
在上海黄浦区的天际线之间,无人机正沿着一条隐形的 “空中走廊” 穿梭。这条由三维坐标和算法构建的通道,将城市空域划分为政务执法层、公共服务层和社会经济活动层,不同高度的飞行器各行其道,宛如天空中的立交桥。这并非科幻场景,而是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缩影。随着政策推动和技术进步,无人机的 “飞行地图” 正在重塑城市空间,为万亿级市场开辟新赛道。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通常指 1000 米以下,特殊区域可延伸至 3000 米)为依托,以有人 / 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融合制造、物流、旅游等多产业的综合性经济形态。2021 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2024 年《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实施,标志着行业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 5059.5 亿元,预计 2026 年突破万亿,2035 年将达 3.5 万亿元。
然而,低空经济的核心挑战在于空域资源的有限性。如同地面交通需要道路规划,无人机飞行也需 “空中廊道”。上海测绘院团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城市空域划分为 120 米、300 米、1000 米等不同功能层,物流无人机、载人飞行器、巡检设备各循其道。这种 “垂直分层 + 水平网格” 的管理模式,既保障了安全,又释放了空域潜力。
根据大疆 GEO 系统和多地管理规定,无人机飞行被划分为六类区域:
以重庆为例,2024 年上线的无人机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管制空域在线查询、飞行计划 “一站式” 审批。市民飞行前需确认是否在适飞区,若进入管制空域,需提前 1 日提交申请。这种 “技术 + 管理” 的双轨制,既规范了飞行行为,也降低了行政成本。
低空经济的价值不仅在于飞行本身,更在于其催生的应用场景。
尽管前景广阔,低空经济仍面临多重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政策层面已展开行动:
国际经验也提供了参考。美国通过《先进空中交通法案》整合空域资源,欧洲推动 “创新空中交通(IAM)” 标准制定,新加坡则通过严格的飞行高度限制(60 米)和夜间禁飞令平衡安全与发展。
低空经济的发展,本质是对空间资源的重新定义。当无人机成为城市 “空中网格员”,当 eVTOL 实现 “打飞的” 通勤,低空将不再是物理高度的概念,而是融合科技、经济与生活的立体空间。正如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董志毅所言:“低空经济是耐心经济,需要久久为功。” 随着技术迭代和政策完善,这片 “蓝色经济” 有望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让 “天空触手可及” 的梦想照进现实。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版权所有@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 闽ICP备19023082号闽公网安备350206020033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