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
导读: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气象条件已从 "辅助服务" 升级为 "先导性基础设施"——2024 年 11 月深圳市低空经济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启动会明确,将气象监测与通信、导航、监视(通导监)并列,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四大核心要件。
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气象条件已从 "辅助服务" 升级为 "先导性基础设施"——2024 年 11 月深圳市低空经济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启动会明确,将气象监测与通信、导航、监视(通导监)并列,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四大核心要件。
自 2021 年低空经济纳入国家战略以来,"低空作业与气象服务" 的协同需求持续攀升,尤其针对低空飞行"速度低、距离短、区域密度高" 的特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蔡银寅教授文章定义),传统气象体系 "时空尺度粗、时效性弱" 的短板凸显,推动 "低空经济 + 气象" 向 "监测 - 数字 - 赋能" 全链条基础设施化方向发展。
本期围绕 “低空经济 + 气象” 展开,梳理物流、农业、应急等 8 类 24 个典型应用场景。

一、低空物流气象保障
低空物流对时效性、安全性要求极高,且多为 120 米以下 W 空域的短途飞行(核心低空经济空域),气象条件直接影响配送效率与航空器安全。通过实时气象监测、动态航线调整、作业窗口预判,可有效降低降雨、大风、低能见度等天气对物流的干扰。
【典型应用场景】
▪同城即时配送气象适配:针对 3-5 公里短途配送,结合微型气象站数据,为多旋翼无人机(抗风性强,起降阶段敏感)提供分钟级降雨、风速预警。
▪干线物流气象路径规划:中大型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抗风性弱、对风向敏感)依托区域气象雷达数据,规划避开雷暴、强侧风的最优航线,同步参考 "顺风省电" 的经济飞行时域。
▪偏远区域配送气象兜底:通过无人机搭载微型气象设备,同步获取 120 米以下作业区域实时气象数据,填补地面站点盲区。
【实践案例】
2024年11月5日,深圳市举行低空经济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启动会,明确将气象监测与通信、导航、监视并列为低空经济核心基础设施,并致力于构建世界一流的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体系。在物流应用方面,深圳正加速构建覆盖全市、连接湾区的低空物流运输起降设施网,计划到2026年,将物流运输起降点总数扩充至205个,并新建大量社区配送起降点。同时,全市各类低空起降设施总数计划从目前的249个增长到1200个以上。
此外,2025 年 8 月,江苏省数据交易所正式上架首批气象公共数据产品,包含专门针对低空物流的 "网格级气象实况" 数据服务,标注数据来源、更新频次等核心参数,符合 "统一基准" 建设原则。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气象局增雨(雪)无人机圆满完成试飞各项任务,正式投入业务运行,为保障当地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添“利器”。
二、农业低空气象服务
低空航空器已成为现代农业的核心装备,而气象数据是决定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作业效果的关键。通过 "低空气象监测 + 精准预报"(遵循 "实况为主、预报为辅" 原则),可实现农业作业 "看天施策",提升生产效率。
【典型应用场景】
▪植保作业气象精准适配:根据 300 米以下 G 空域(农业作业主空域)的实时温度、湿度、风速数据,确定植保无人机的最佳作业时段,避免药液漂移。
▪作物长势气象遥感监测: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与气象传感器,同步获取作物光谱数据与田间温湿度、光照数据,数据需标注监测设备编号与时空信息。
▪灾害预警与灾后评估:通过无人机快速获取气象灾害后的作物受损影像,结合区域气象站的灾害强度数据评估损失。
【政策支持】

江西省 2025 年 8 月出台《关于开展通用航空与低空飞行气象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 "精准服务 + 科技赋能 + 协同保障" 的人工影响天气立体服务体系,明确在农业主产区按 "疏密有致" 原则加密低空气象监测点,加大无人机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布局力度。
三、应急低空气象支援
在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事件中,低空航空器可快速搭建 "空中气象监测站",尤其在通信中断区域,能解决传统气象站点无法覆盖的难题,为救援决策提供实时实况数据。
【典型应用场景】
▪灾害现场实时气象监测:无人机搭载气象传感器,深入灾害现场获取 0-1000 米空域的温度、湿度、风速数据,数据更新频次不低于 5 分钟 / 次。
▪通信中断区域气象播报:无人机搭载气象广播设备,循环播报灾区实时气象数据与次生灾害预警,覆盖半径不小于 2 公里。
▪灾后气象风险评估:无人机获取灾区地形影像与土壤湿度、降雨数据,结合气象预报评估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风险。
【实践案例】
2025 年 8 月,广东省在潮州市饶平县开展台风过后山体巡查工作,采用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与雨量传感器,同步采集山体裂缝影像与 100 米高度风速数据 —— 不仅评估出 3 处高风险滑坡点,还为后续人工巡查提供了 "安全飞行窗口" 建议,比传统纯人工方式效率提升 6 倍。
在杭州市余杭区,杭州首套无人机公共起降场气象观测试验站完成安装,杭州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服务成效落地。
四、城市管理低空气象
在城市交通、环境监测、公共安全等领域,低空气象服务可辅助优化城市管理方案,解决传统地面监测覆盖不足的问题,重点关注 "小尺度气象事件"(如局部强对流、低空风切变)。
【典型应用场景】
▪交通枢纽气象保障:在机场、地铁枢纽周边 5 公里范围内,通过无人机监测 100 米以下空域的雾、道路结冰等局地气象,提前 30 分钟预警交通中断风险。
▪城市环境气象监测:无人机搭载大气监测设备,结合地面站数据,分析 PM2.5、臭氧等污染物在 0-500 米空域的扩散趋势,数据需多源融合验证。
▪高层建筑气象服务:针对 200 米以上超高层建筑,通过无人机监测 100-300 米高度的风速、湍流数据,确定外墙清洁、设备维护的安全作业窗口。
【实践案例】
2025 年 8 月,重庆交通大学智慧城市学院开展低空微气象观测实验,采用多普勒干涉激光雷达对 0-1000 米低空飞行空域进行实时监测,重点捕捉风速风向突变、局部强对流等 "小尺度气象事件"—— 实验数据已应用于重庆江北嘴 CBD 的高层建筑维护,使高空作业事故率下降 40%。
甘肃省酒泉市气象局在肃州区东洞镇光伏园区进行 TX-G500A-05型无人机人工增雨作业现场演示。
五、能源领域低空气象
在风电、光伏、油气开采等能源行业,低空气象服务可优化设备运维、提升能源产出效率,尤其针对风电场 100-300 米空域的风速监测,能有效降低极端天气对能源设施的破坏。
【典型应用场景】
▪风电运维气象监测: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与风速仪,监测风电场周边 100-300 米空域的风速、风向及湍流强度,数据用于风机功率预测与运维计划制定。
▪光伏电站气象适配:无人机监测光伏电站的光照强度、表面温度数据,结合短期预报优化清洁时间,避免雨天作业导致设备故障。
▪油气开采气象保障:无人机监测雷暴、强风等气象风险,当 10 米高度瞬时风速超 10 级时,触发井口作业暂停指令。
【政策支持】
江西省政策明确鼓励无人机、直升机等航空器在气象监测、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的应用,要求为能源领域提供 "增雨抗旱、水库蓄水、改善空气质量" 的定制化气象服务,支持风电场、光伏电站按 "统一基准" 接入区域低空气象数据平台。
六、文旅体育低空气象
在旅游景区、体育赛事等场景中,低空气象服务需聚焦 "安全飞行时域" 与 "体验优化时域",保障游客安全的同时提升活动体验,尤其关注 300 米以下低空旅游空域的气象变化。
【典型应用场景】
▪景区游览气象预警:无人机监测景区内 120 米以下空域的局部降雨、大风数据,通过广播、短信实时推送预警,引导游客调整路线。
▪户外赛事气象保障:针对马拉松、登山赛事,无人机沿赛道每 5 公里布设 1 个临时气象监测点,提供分钟级温度、湿度数据。
▪低空旅游体验优化:通过无人机监测热气球、观光直升机起降区域的风速(需≤4 级)、湍流数据,确定安全体验时段。
【政策动态】
各地文旅部门正参照深圳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探索将低空气象监测纳入景区安全评估体系,通过实时风速数据管控游客流量,有效避免了因天气原因导致的大规模景区滞留事件。
七、科研勘探低空气象
在极地科考、地质勘探、大气研究等科研领域,低空航空器可深入人迹罕至区域,获取传统地面观测无法覆盖的高精度气象数据,重点突破 "极端环境适应性" 与 "数据反演精度" 难题。
【典型应用场景】
▪极地科考气象数据采集:无人机搭载耐寒(-40℃)气象传感器,在南极、北极获取 100 米以下空域的气温、风速、冰盖温度数据。
▪地质勘探气象辅助:无人机监测勘探区域的降水、土壤湿度、大风数据,数据需与地质样本采集时间精准匹配。
▪大气科学研究监测:无人机搭载大气探测设备,获取 0-3000 米空域的温度、气压、气溶胶浓度垂直剖面数据,用于气候模型优化。
【科研动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机构正在联合开展 "中低空三维气象湍流精准监测与反演" 技术攻关,研发适用于极端环境的微型气象传感器,目标将低空湍流监测精度提升至 1 米级,为低空经济提供更精准的气象服务支撑。

在南京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西江基地,一架无人机缓缓起飞,这是南京市气象局正在开展低空气象观测试验。
八、低空气象技术支撑
低空气象服务的规模化应用,需依托 "监测网、数字网、赋能网" 三张网体系,遵循 "实况为主、预报为辅、疏密有致、多源融合、统一基准"20 字建设原则,实现 "气象数据精准获取、服务高效匹配、风险动态防控"。
【典型应用场景】
▪监测网建设:按 "疏密有致" 原则,在低空物流航线沿线、农业主产区、城市 CBD、景区等核心区域加密布设微型气象站,搭配无人机移动监测点,重点覆盖 120 米以下 W 空域与 300 米以下 G 空域;深圳 2024 年已建成 50 个低空监测站点,实现重点区域 1 公里间隔覆盖。
▪数字网建设:整合监测数据、数值预报数据、飞行器反馈数据,按 "统一基准" 标注数据属性(监测 / 模拟 / 预报)、来源、时空信息、技术参数,如江苏数据交易所的 "低空经济气象实况" 数据已实现 "设备编号 + 更新频次" 双标注,支持多平台对接。
▪赋能网建设:为不同行业提供个性化数据服务,如为物流企业开发 "风向 - 耗电量" 关联模型、为农业提供 "湿度 - 植保窗口期" 分析工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团队为珠三角物流企业开发的 "顺风航线推荐系统",已实现单机日均配送量提升 30%。
【实践案例】
2024 年 11 月深圳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中,"低空气象三张网" 率先落地:监测网实现机场、物流园区、景区等区域全覆盖,数字网接入 23 类气象数据并统一标注标准,赋能网已为 12 家物流企业、5 个景区提供定制化服务,使深圳低空飞行审批效率提升 50%,事故率下降 60%。
低空经济的活动在空中,经济在地上。从低空空域资源到低空时域资源,再到低空频域资源,低空经济信息基础设施大基建的序幕才刚刚拉起 —— 深圳‘低空气象三张网’、内蒙古增雨无人机等实践所示。
低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低空时域资源管理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是发展低空经济的先行者之一,值得关注。
版权所有@厦门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训练基地: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锦亭北路软件园三期A区 闽ICP备19023082号
闽公网安备350206020033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