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

【万字干货学习】低空经济 66 个应用场景及经典案例故事全集
发表人:caachr | 2025-11-15

导读:低空经济66个应用场景及经典案例故事全集


应用场景01:通信保障:低空经济构建的“空中信息走廊”


01

应急指挥专网覆盖


在地震、洪水等突发灾害中,地面通信基站往往因电力中断或物理损毁而瘫痪,导致前后方指挥系统失联。应急指挥专网覆盖通过无人机搭载PDT窄带通信、Mesh自组网基站等设备,快速构建临时专网,为救援队伍提供稳定、抗干扰的音视频通话及数据传输通道,确保指令下达与情报回传的实时性。


经典案例故事

2023年12月,甘肃积石山地震中的“生命连线”

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中区域通信完全中断。由航空工业研制的翼龙-2无人机紧急升空,搭载PDT窄带通信基站和卫星通信设备,在灾区上空盘旋72小时,构建起覆盖半径50公里的应急通信网络。救援人员通过无人机专网实现音视频通话,指挥部实时接收一线灾情画面,协调3000余名救援人员精准投送物资、搜救被困群众。此次任务中,无人机累计保障通话超2000分钟,传输数据量达10GB,成为“断网孤岛”中的信息生命线。


02

灾区公网区域覆盖


灾区公网区域覆盖

当强降雨、台风等灾害导致公众通信网络瘫痪时,大型长航时无人机可挂载4G/5G公网基站,以“空中基站”形式恢复灾区手机信号覆盖,支持短信、语音及低速数据业务,帮助受灾群众与外界联系,同时为政府救援协调提供基础通信保障。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4月,广东韶关江湾镇的“空中信号塔”

广东韶关武江区江湾镇因连续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地面通信光缆被冲毁,全镇1.2万居民与外界失联。广东省应急管理厅调派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小型化公网基站飞抵灾区上空。无人机在800米高度悬停,形成直径30公里的4G信号覆盖区域。居民手机信号恢复后,第一条报平安的短信在15分钟内发出,救援队伍通过无人机网络协调直升机空投物资。此次任务中,无人机累计服务用户超5000人次,单日数据流量达800GB。


03

信号中继


信号中继

在偏远山区、海域或受灾核心区,地面通信信号难以直接覆盖。无人机可搭载LTE专网通信设备,作为“空中中继站”延长信号传输距离,或通过激光通信实现超视距数据传输,解决“最后一公里”通信难题。


经典案例故事

2022年9月,四川泸定地震的“信号接力”

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中磨西镇通信中断。一架六旋翼无人机搭载LTE专网通信设备升空,通过微波中继将镇内救援指挥部的信号传输至50公里外的移动通信车,再由通信车接入省级应急指挥平台。此次“空中接力”保障了震中与外界的稳定联系,支持了12支救援队伍的协同调度。无人机连续作业7天,累计传输指令超3000条,成为“信息孤岛”中的关键纽带。


04

指挥调度


在暴雨、火灾等复杂灾害现场,无人机可搭载高清摄像头、卫星通信终端等设备,实时回传灾情画面及环境数据,辅助指挥人员远程研判灾情、调配资源,实现空地一体化指挥调度。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6月,安徽黄山洪灾中的“空中指挥部”

安徽黄山市遭遇百年一遇暴雨,引发山洪和泥石流。一架复合翼无人机搭载双光吊舱(可见光+红外)和宽带自组网设备,对受灾乡镇进行全覆盖巡查。无人机将实时画面回传至市应急指挥中心,并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被困车辆和人员位置。指挥部根据无人机数据,调度直升机向被困村落空投橡皮艇,协调工程队精准疏通堰塞湖。此次任务中,无人机累计飞行50架次,发现并标记危险区域23处,直接参与解救被困群众117人。


应用场景02:侦察测绘:低空经济打造的“数字透视眼”


05

灾情侦察


在地震、滑坡、洪涝等突发灾害中,无人机搭载光电吊舱、红外热成像仪等设备,可快速穿透烟雾、雨雾等障碍,实时回传高清影像与热源分布数据,为指挥部提供“上帝视角”,辅助研判灾情规模与人员被困情况。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9月,广西南宁邕江沿岸的“空中侦察兵”

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南宁邕江沿岸发生多处地质灾害。一架六旋翼无人机搭载双光吊舱(可见光+红外)升空,对滑坡体进行360°扫描。在江北大道某段,无人机通过红外热成像发现3处隐蔽的热源异常点,结合可见光画面确认3名被埋人员位置。救援队根据实时坐标,1小时内完成挖掘救人。此次任务中,无人机累计飞行28架次,识别隐患点12处,直接参与解救被困群众7人。


06

春全景图拍摄



无人机通过多角度拍摄与图像拼接技术,生成720°全景影像,为灾后评估、城市规划等提供沉浸式三维场景,助力决策者远程掌握全貌。


经典案例故事

2018年7月,重庆洪峰过境的“时空记录者”

长江第5号洪水过境重庆,嘉陵江水位突破1981年历史极值。一架消费级无人机在磁器口古镇上空拍摄了500余张高清照片,通过算法拼接成720°全景影像。该影像精准记录了沿江商铺淹没深度(最高达4米)、道路损毁情况,为灾后保险理赔与重建规划提供了可视化依据。此次拍摄数据被纳入重庆市防汛应急数据库,成为后续防洪工程的重要参考。


07

三维建模


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LiDAR)或多镜头倾斜摄影系统,快速采集灾区或工程现场的三维点云数据,生成厘米级精度的实景三维模型,为灾害评估、工程设计提供数字孪生底座。


经典案例故事

2025年2月,四川宜宾筠连县的“数字复刻行动”

筠连县发生山体滑坡,30万立方米土石方堵塞河道。一架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五镜头倾斜摄影系统,在灾区上空飞行2小时,采集数据量达2TB。经算法处理,生成的三维模型精确还原了滑坡体形态、河道改道情况,为工程队计算爆破量、规划泄洪通道提供了关键依据。此次建模效率较传统人工测绘提升10倍,成本降低70%。


08

正射测图


无人机通过正射校正技术,将倾斜拍摄的影像转换为垂直视角的正射影像图,消除地形起伏导致的变形,生成高精度二维地图,用于灾后损失评估、土地确权等场景。


经典案例故事

2023年8月,河北涿州洪灾后的“地图重生”

涿州市因暴雨引发特大洪涝,城区内涝严重。一架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相机,在3天内完成全市150平方公里区域的正射影像采集。影像显示,超过60%的农田被淹,300余栋房屋受损。基于这些数据,政府快速划定灾后重建优先区域,保险公司定损效率提升50%。此次测图精度达0.1米,远超传统卫星影像。


09

打点定位


无人机搭载激光测距仪或RTK(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模块,可对灾害现场的管涌点、渗漏点等目标进行厘米级精确定位,并标注在地图上,指导救援力量精准处置。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7月,湖南岳阳洞庭湖决堤的“精准狙击”

华容县洞庭湖堤防发生管涌群,决口宽度达10米。一架多旋翼无人机搭载激光测距仪,在决口上方盘旋扫描,10分钟内锁定3处管涌点坐标(误差≤0.5米)。指挥部根据数据调度工程车向指定位置抛填石料,成功将决口封堵时间缩短40%。此次任务中,无人机单架次定位目标12处,效率是人工的20倍。


10

滑坡体识别测量


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或合成孔径雷达(SAR),可穿透植被覆盖,探测地表形变,识别潜在滑坡体,为地质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经典案例故事

2023年8月,云南昭通山体滑坡的“隐形杀手”现形

昭通市鲁甸县发生山体滑坡,一架固定翼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对周边山体进行扫描。雷达数据显示,距滑坡体1公里处存在一处形变区,地表沉降速率达每月5厘米。地质专家据此划定危险区,提前疏散200余名村民。2周后,该区域发生二次滑坡,因预警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此次探测精度达毫米级,揭示了传统地面监测难以发现的隐患。


11

堰塞湖识别测量


无人机通过激光雷达或倾斜摄影,快速获取堰塞湖水位、库容、坝体稳定性等数据,为泄洪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经典案例故事

2020年7月,湖北恩施堰塞湖的“空中测算师”

恩施市屯堡乡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威胁下游10万居民安全。一架六旋翼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在湖区上空飞行1小时,生成坝体三维模型。数据显示,堰塞湖库容达800万立方米,坝体存在渗流通道。指挥部根据数据制定“虹吸管引流+爆破泄洪”方案,24小时内将水位降至安全线。此次测量避免了人工勘测的极高风险,数据误差仅2%。


12

低空科研探索


无人机搭载科研载荷(如气象传感器、地质探测仪),可深入高原、沙漠等极端环境,获取地面设备难以采集的数据,支持地质勘探、气象研究等科研活动。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6月,青藏高原无人区的“科学探路者”

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在青藏高原开展冰川研究,一架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气象站与冰川雷达,在海拔5500米区域连续作业7天。无人机获取了冰川厚度、温度梯度等数据,并首次记录到冰下湖动态。此次任务填补了该区域科研空白,数据精度达国际领先水平,成本仅为有人机科研的1/10。


13

低空测绘地理


无人机通过多光谱、激光雷达等传感器,采集城市建筑、道路、植被等多维度数据,构建高精度三维模型,支持智慧城市、数字孪生等应用。


经典案例故事

2025年3月,深圳前海的“数字孪生计划”

深圳市规划局启动前海自贸区三维建模项目,20架多旋翼无人机搭载五镜头相机与激光雷达,历时1个月完成全区15平方公里数据采集。生成的三维模型包含10万栋建筑、200公里道路的细节,精度达0.05米。模型接入城市大脑系统后,实现交通仿真、防洪模拟等功能,规划审批效率提升70%。此次项目成本较传统测绘节省6000万元。


应用场景03:巡查监测:低空经济编织的“立体监测网14


14

火场态势监测


在森林火灾、化工园区火情等场景中,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成像仪与可见光摄像头,可穿透浓烟实时回传火场范围、火线走向及隐蔽火点数据,辅助指挥员制定扑救策略。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3月,四川甘孜雅江山火的“火线透视眼”

雅江县“3·15”山火因强风突袭,火势蔓延至海拔3500米以上区域。一架复合翼无人机搭载双光吊舱升空,在距火场1公里处探测到3处隐蔽地下火点。指挥部根据实时数据调派3架直升机实施精准吊桶灭火,避免火势越过隔离带。此次任务中,无人机连续作业72小时,回传影像助力扑灭明火2000余亩,减少经济损失超亿元。


15

灾场气象监测


无人机搭载移动气象站,可实时采集灾区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数据,为暴雨、冰冻灾害中的救援行动提供科学依据,规避次生灾害风险。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2月,湖北雨雪冰冻灾害的“空中预报员”

湖北省遭遇极端低温雨雪天气,一架六旋翼无人机在孝感市上空持续监测气象数据。其搭载的微型气象站记录到某区域风速突增至12米/秒,结合温度骤降数据,预警团队判断该处输电线路将出现严重覆冰。电力部门提前启动融冰装置,避免500千伏主干线路断线事故。此次监测精度达气象站级别,数据更新频率提升至每秒1次。


16

水体取样


无人机通过挂载采样装置,可对污染水域进行定点取样,或在空中完成水质快速检测,适用于危化品泄漏、蓝藻爆发等突发环境事件。


经典案例故事

2023年10月,京津冀危化品演练的“水空采样员”

在模拟某化工厂苯胺泄漏事故中,一架多旋翼无人机挂载蠕动泵式采样器,在滹沱河污染带上方精准采集3处水样。同时,另一架无人机搭载多参数水质传感器,实时检测pH值、化学需氧量等指标。演练指挥部根据数据划定安全隔离区,避免下游3个村庄饮水危机。此次任务中,无人机采样效率是人工船只的5倍,检测成本降低70%。


17

水流流速监测


无人机搭载雷达波流速仪或图像识别系统,可快速测量河道、决口处水流速度,为防洪调度、桥梁冲刷评估提供关键参数。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7月,湖南岳阳洞庭湖决堤的“水流测速仪”

华容县“7·5”洞庭湖决堤后,一架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雷达波流速仪,在决口上方盘旋扫描。数据显示,最大水流速度达6.8米/秒,远超人工测算值。指挥部根据数据调整石料投放策略,采用“上截下导”战术,48小时内将决口缩小至5米。此次监测精度达0.1米/秒,为工程决策赢得宝贵时间。


18

有害气体监测


无人机搭载多气体检测仪,可对化工园区、火灾现场等区域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进行实时监测,保障救援人员安全。


经典案例故事

2023年3月,宁夏固原槽罐车泄漏的“气体侦探”

G70福银高速固原段一辆汽油槽罐车侧翻,一架六旋翼无人机搭载六合一气体检测仪,在泄漏点上空持续监测。数据显示,苯蒸气浓度峰值达50ppm,超过安全阈值3倍。指挥部据此划定500米隔离区,疏散周边村民120人。此次监测避免了一次可能引发爆炸的二次事故,数据刷新频率达1次/秒。


19

地质灾害监测


无人机通过激光雷达或合成孔径雷达(SAR),可探测地表形变、裂缝扩展等地质灾害前兆,为滑坡、泥石流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经典案例故事

2015年12月,广西马山岩溶塌陷的“地质扫描仪”

马山县古零镇发生岩溶地面塌陷,一架固定翼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对塌陷区进行扫描。数据显示,地下溶洞顶部厚度已不足2米,且存在多条贯通性裂缝。地质专家据此判定塌陷风险极高,紧急撤离周边居民800余人。3日后,塌陷面积扩大至3万平方米,因预警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此次探测精度达毫米级,揭示了传统地面监测难以发现的隐患。


20

尾矿库监测


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与热成像仪,可对尾矿库坝体、排水系统进行定期巡查,及时发现渗漏、管涌等安全隐患。


经典案例故事

2019年9月,四川攀枝花尾矿库的“空中巡坝员”

攀枝花市应急管理局利用无人机对全市35个尾矿库进行月度巡查。在某铁矿尾矿库,无人机通过红外热成像发现坝体中段存在异常温升点。地面核查确认,该处排水井发生堵塞,坝体浸润线已接近临界值。企业随即启动应急预案,避免溃坝事故发生。此次巡查效率是人工的10倍,成本降低80%。


21

火警核查


无人机搭载气体检测仪与高清摄像头,可快速抵达疑似火情现场,确认火源位置、燃烧物质及蔓延趋势,避免误报引发的资源浪费。


经典案例故事

2023年9月,江苏南京化工厂泄漏的“火情鉴别师”

南京市栖霞区某化工厂报警系统提示有毒气体泄漏并伴随火情。一架多旋翼无人机搭载气体检测仪与热成像仪,5分钟内抵达现场。检测数据显示,丙烯腈浓度超标但无燃烧迹象,热成像画面也未发现火点。指挥部据此判定为管道泄漏而非火灾,避免启动厂区级应急响应。此次核查减少经济损失超千万元,避免300余人次消防力量误调。


22

森林火灾巡检


无人机搭载红外与可见光设备,可对林区进行常态化巡查,早期发现烟点、火点,实现“打早打小”。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3月,河南灵宝森林防火的“空中哨兵”

灵宝市林业局利用无人机对国有灵宝川口林场进行每日巡查。3月15日,一架六旋翼无人机在卫家磨林区探测到一处烟点,坐标精度达0.1米。地面护林员根据导航15分钟内抵达现场,发现并扑灭一起违规用火引发的火情。此次巡检避免了一次可能蔓延至500亩的森林火灾,无人机单架次巡护面积达10平方公里。


23

河道巡查


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与雷达,可对河道堤防、水面漂浮物、排污口等进行高效巡查,提升水环境监管效率。


经典案例故事

2022年11月,湖北潜江河道治理的“水上巡检员”

湖北省利用无人机对汉江、东荆河潜江段进行月度巡查。一架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在东荆河发现一处隐蔽排污口,正在排放黑色废水。环保部门根据坐标快速锁定污染源——上游某化工企业偷排行为。此次巡查避免200吨废水直排长江,无人机单架次巡河长度达80公里,效率是人工巡查的20倍。


24

巡堤查险


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与可见光设备,可对堤防进行精细化巡查,识别管涌、渗漏等隐患,提升防汛效率。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8月,吉林松原巡堤查险的“堤防医生”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在吉林松原市开展巡堤查险。一架复合翼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对松花江堤防进行扫描。数据显示,某段堤防内部存在空洞,地面沉降速率达每月3厘米。防汛部门随即组织加固,避免溃堤风险。此次巡查精度达厘米级,发现隐患效率是人工的30倍。


25

地质隐患巡查


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或多光谱相机,可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定期巡查,识别裂缝、崩塌等隐患,为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7月,云南德宏地质隐患的“空中排查员”

德宏州芒市遭遇持续强降雨,一架六旋翼无人机对弄丙村周边山体进行巡查。多光谱相机显示,吕折二组背后斜坡顶部植被出现异常黄化,结合激光雷达数据判定该处存在局部滑塌风险。村委会据此组织18户村民紧急转移,2日后该区域发生滑坡,因预警及时未造成伤亡。此次巡查避免经济损失超百万元。


26

密闭空间巡查


无人机搭载气体检测仪与高清摄像头,可对地下管廊、矿井、隧道等密闭空间进行安全巡查,降低人员进入风险。


经典案例故事

2021年7月,河南郑州地铁隧道的“地下探险家”

“7·20”特大暴雨后,郑州地铁5号线隧道积水严重。一架耐腐蚀无人机搭载多气体检测仪,在隧道内持续监测氧气、硫化氢等浓度。数据显示,某区段硫化氢浓度达50ppm,超过安全阈值10倍。救援队据此制定通风方案,避免人员中毒事故。此次巡查减少救援人员暴露风险80%,数据刷新频率达1次/10秒。


27

消防通道巡查


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与AI识别系统,可对小区、商场消防通道进行自动巡查,及时发现占用、堵塞等违法行为。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11月,浙江杭州消防通道治理的“空中交警”

杭州市萧山区利用无人机对高层住宅小区消防通道进行周巡查。一架多旋翼无人机在某小区发现12处私家车占用通道行为,AI系统自动生成工单推送至物业与交警部门。一周内,该小区消防通道占用率从35%降至5%。此次巡查效率是人工的15倍,单架次巡查面积达0.5平方公里。


28

电动车安全隐患巡查


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仪与AI识别系统,可对小区、街巷电动车停放区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违规充电、电池过热等隐患。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8月,上海徐汇电动车巡查的“空中安全员”

徐汇区消防救援支队利用无人机对老旧小区开展常态化巡查。一架六旋翼无人机在某小区发现3处“飞线充电”行为,并通过热成像仪探测到一处电池温度异常(达65℃)。地面消防员根据坐标10分钟内抵达现场,处置一起可能引发火灾的隐患。此次巡查避免经济损失超10万元,无人机单架次巡查面积达0.3平方公里。


29

化工园区巡检


无人机搭载气体检测仪与高清摄像头,可对化工园区高空管道、储罐、火炬等设施进行巡检,降低人员登高作业风险。


经典案例故事

吉林化工巡检的“空中检修工”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有机合成厂利用无人机对高空火炬进行月度巡检。一架六旋翼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与可燃气体检测仪,发现某火炬头部存在裂纹并伴随轻微泄漏。检修团队根据数据制定带压堵漏方案,避免停产检修损失超千万元。此次巡检效率是人工的8倍,减少高空作业风险100%。


30

高危场景巡查


在爆炸、辐射等高危场景中,无人机可代替人员进入核心区,完成环境监测、设备检查等任务,保障生命安全。


经典案例故事

2015年8月,天津港爆炸核心区的“无畏侦察兵”

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后,一架防爆无人机进入核心区进行环境监测。其搭载的气体检测仪显示,某区域氰化氢浓度达100ppm,超过安全阈值50倍。指挥部据此划定隔离区,避免救援人员中毒。此次巡查减少人员暴露风险100%,数据为后续处置方案提供关键依据。


31

低空农业植保


无人机搭载喷洒系统与多光谱相机,可完成农药喷洒、作物监测、病虫害识别等精准农业作业,提升生产效率。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6月,大疆无人机高原植保的“天空农夫”

大疆农业无人机在西藏日喀则市完成首次高海拔(4500米)植保作业。其搭载的离心喷头与雷达避障系统,在强风环境下实现精准喷洒,单架次作业面积达30亩。此次测试验证了无人机在高原地区的适用性,未来可推广至青稞、牧草等作物种植,预计提升产量15%以上。


32

低空环境监测


无人机搭载空气质量检测仪与水质采样器,可对重点区域进行常态化环境监测,提升污染溯源与处置效率。


经典案例故事

绍兴无人机河流监管的“水空清洁工”

绍兴市利用无人机对曹娥江流域进行周巡查。一架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多参数水质传感器,在某支流发现总磷浓度超标。地面核查确认,上游一家印染企业偷排废水。环保部门据此立案处罚,并要求企业整改。此次监测避免10万吨污水直排钱塘江,无人机单架次巡河长度达100公里。


33

低空建筑检测


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与高清摄像头,可对桥梁、高楼等建筑进行精细化检测,识别裂缝、锈蚀等隐患,延长设施使用寿命。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7月,南京长江大桥检测的“空中建筑师”

南京市利用无人机对长江大桥进行年度检测。一架六旋翼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对桥塔、拉索进行扫描。数据显示,某根拉索锚固区存在0.2毫米的微小裂缝。检修团队据此制定加固方案,避免拉索断裂风险。此次检测精度达0.1毫米,效率是人工的20倍,减少交通管制时间80%。


应用场景04:消防灭火:低空经济构筑的“立体防火墙


34

吊桶灭火


直升机外挂吊桶从水源地取水,飞赴火场上空进行俯冲投水,适用于大面积山火初期控制。单架次载水量可达3-8吨,覆盖范围广,但受地形限制较大。


经典案例故事

2022年3月,河北保定涞源山火的“水龙天降”

涞源县北石佛镇石道沟村突发山火,一架米-171直升机挂载3吨级吊桶,从附近水库取水后低空飞越火场。在距火线20米处,飞行员以45°角俯冲投水,水柱精准覆盖100平方米火头。当日,3架直升机完成87架次吊桶作业,扑灭明火面积超2000亩,为地面队伍打开隔离带争取时间。此次灭火效率较纯人工提升5倍,直接减少经济损失超千万元。


35

水箱灭火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如“鲲龙”AG600,通过内置水箱实现“汲水-投水”一体化作业,单次可载水12吨,适合应对中强度森林火灾,兼具海上救援能力。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3月,四川甘孜雅江山火的“灭海战法”

雅江县“3·15”山火因强风形成多条火线。AG600灭火机从大渡河汲水后,以200公里/小时速度飞临火场,在距地面50米高度开启投水舱门,12吨水如瀑布般倾泻,瞬间压制3处火头。当日,AG600完成3架次投水,覆盖面积达5000平方米,与地面消防车形成“空地一体”攻势。此次实战验证了国产大型灭火飞机的效能,单架次灭火成本较国际同类机型降低30%。


36

投弹灭火


多旋翼无人机挂载干粉、水基灭火弹,可精准投掷至悬崖、陡坡等人员难以抵达的火点,单架次可携带6-8枚,适用于初期火情压制。


经典案例故事

2023年6月,北京昌平阳坊镇火灾的“精准狙击”

昌平区阳坊镇“6·14”森林火灾中,一架六旋翼无人机挂载8枚2公斤级干粉灭火弹,在距火点50米处悬停。操作员通过FPV镜头锁定一处悬崖火点,连续投掷4枚灭火弹,干粉覆盖范围达20平方米,火势强度下降70%。此次任务中,无人机单架次扑灭3处火点,避免火线蔓延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任务成本仅为人工作业的1/10。


37

提拉水带灭火


大载荷无人机挂载高压水带与喷射装置,可从消防车或水源地提拉水带至高空,对高层建筑或陡坡火点进行精准喷射,垂直作业高度可达200米。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10月,湖北十堰郧阳区演练的“垂直灭火”

在模拟森林火灾中,一架载重50公斤的六旋翼无人机挂载特制水带,从消防车提拉至50米高空,对模拟火点进行持续喷射。水流通过无人机搭载的高压泵加压,射程达30米,精准覆盖火点核心区。此次演练验证了无人机在复杂地形中的灭火能力,单架次作业时间达20分钟,效率是人工背负式水枪的8倍。


38

空中破窗


系留无人机搭载机械臂与破窗弹,可稳定悬停在超高层建筑外侧,实施精准破窗作业,为内部灭火人员开辟通道,突破传统登高车高度限制。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9月,福建福州高新区演练的“空中开路者”

在模拟130米超高层建筑火灾中,一架系留无人机搭载液压破窗器,在距玻璃幕墙2米处悬停。操作员通过AR眼镜锁定目标,机械臂以1000牛顿力撞击玻璃,瞬间破开1.5平方米缺口。此次演练创下全球最高海拔无人机破窗纪录,验证了高层建筑外部灭火战术的可行性,破窗时间较消防云梯缩短80%。


39

水带铺设


大型重载无人机挂载水带卷盘,可穿越峡谷、河流等障碍,将水带精准投放至火场附近,解决“最后一公里”供水难题,单架次铺设长度达500米。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5月,山西吕梁交城山火的“空中水道”

交城县山火因地形复杂,地面水带难以抵达火场。一架H300无人机挂载直径100毫米的水带卷盘,从消防车提拉至火场上空,精准投放水带至距火线50米处。地面消防车通过无人机铺设的水带持续供水,水枪射程覆盖火点核心区。此次任务中,无人机单架次铺设水带300米,效率是人工铺设的5倍,减少水源地至火场运输时间70%。


40

喷洒隔离带


多架无人机编队飞行,对预定区域喷洒阻燃剂,形成数百米宽的防火隔离带,遏制火势蔓延,适用于大规模山火防控。


经典案例故事

2025年3月,湖北十堰森林火灾演练的“化学长城”

在模拟森林火灾中,5架M600无人机组成编队,沿山脊线喷洒阻燃剂。每架次喷洒宽度达50米,2小时内形成2公里长的防火隔离带。红外热成像显示,隔离带有效阻断火势蔓延,为地面队伍争取到12小时的宝贵时间。此次演练验证了无人机在火场隔离中的战术价值,单架次喷洒成本较人工降低60%。


41

空中点烧


无人机搭载点烧器,在火场前方预设区域实施可控燃烧,清除可燃物,形成阻燃带,以火攻火,需精确控制气象条件与燃烧范围。


经典案例故事

2025年3月,四川成都龙泉湖演练的“以火制火”

在模拟森林火灾中,一架M300无人机搭载激光点烧器,在距火场500米处实施空中点烧。点烧器发射高温激光束,点燃地面预设引火物,形成宽30米、长1公里的阻燃带。气象监测显示,点烧区域风速控制在2米/秒以下,确保燃烧可控。此次演练开创了国内无人机空中点烧战术先河,为复杂地形火场开辟了全新解决方案。


42

高层建筑灭火


系留无人机搭载高压细水雾装置,可长期悬停在超高层建筑外侧,对火点进行持续喷射,解决传统云梯车高度与水量不足的问题,适用于100米以上建筑火灾。


经典案例故事

2025年4月,深圳龙岗演练的“云端灭火”

在模拟150米超高层建筑火灾中,一架系留无人机搭载高压细水雾装置,从地面供电系统获取电力,持续悬停在90层外侧。水雾穿透玻璃幕墙缝隙,精准喷射至火点,火势强度下降80%。此次演练验证了无人机在超高层建筑灭火中的实战能力,单架次作业时间长达4小时,灭火剂用量仅为传统方式的1/5,避免经济损失超亿元。


应用场景05:投送运输:低空经济搭建的“生命补给线”


43

装备投送运输


在断路、断网、断电的“三断”极端环境下,无人直升机可穿越山洪、泥石流等障碍,将卫星电话、发电机等关键装备精准投送至孤岛灾区,打通应急通信与能源生命线。


经典案例故事

2023年7月,北京房山十渡镇的“空中邮差”

北京特大暴雨导致房山区十渡镇通信中断,一架纵列式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挂载5部卫星电话,从房山应急基地起飞。无人机穿越云层,在十渡镇政府操场精准空投装备。镇政府利用卫星电话首次与外界取得联系,上报灾情并协调救援力量。此次投送打破“信息孤岛”状态,为后续3000余名群众转移争取到黄金24小时。


44

物资投送运输


高原型直升机凭借强动力与抗风能力,可向地震、雪崩等灾害导致的“陆路孤岛”空投食品、药品等物资,单架次载重达3吨,覆盖半径超200公里。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5月,西藏林芝雪瓦卡村的“天际快递”

林芝市波密县古乡雪瓦卡村因雪崩导致桥梁垮塌,一架高原型米-171直升机从林芝机场起飞,挂载2.5吨物资(含方便面、帐篷、抗生素等)。机组采用“悬停投送”方式,将物资精准投放至村广场。此次空投解决150名村民7日生存所需,较人工背负运输效率提升20倍,成本降低70%。


45

人员投送运输


大型直升机可搭载特战救援队实施垂直投送,或转运重伤员、孕妇等特殊人群,突破地形限制,单架次可载运20-30人,航程达500公里。


经典案例故事

2022年9月,四川泸定地震的“生命摆渡人”

泸定县“9·5”地震导致多处道路中断,一架米-26直升机从成都起飞,搭载30名消防特勤队员空降得妥镇。救援队在黄金72小时内搜救出12名被困群众,并转运5名重伤员至华西医院。此次行动验证了重型直升机在高原峡谷地区的救援效能,单架次投送效率是地面部队的15倍。


应用场景06:救援处置:低空经济打造的“全能救援队”


46

红外及可见光搜救


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与热成像仪,可穿透浓烟、夜色,精准定位被困人员位置,搜救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6月,重庆江津独角山的“夜视猎手”

江津区中山镇独角山3名驴友失联,一架六旋翼无人机搭载双光吊舱升空搜索。在海拔800米处,热成像仪捕捉到微弱热源,结合可见光画面确认被困者位置。地面救援队据此制定路线,2小时内完成营救。此次搜救避免了一次可能因低温导致的死亡事故,无人机续航时间达45分钟,覆盖半径10公里。


47

手机信号搜索定位


生命搜救无人机搭载微型基站,可探测被困者手机信号,结合三角定位技术,将位置精度锁定至10米范围内,适用于建筑坍塌、山体滑坡等场景。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1月,云南昭通山体滑坡的“信号追踪者”

昭通“1·22”山体滑坡导致3户村民被埋,一架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伪基站设备,在灾区上空扫描手机信号。设备锁定一部手机信号,定位误差仅8米。救援队据此挖掘,12小时内救出全部被困者。此次定位技术突破传统人工搜救盲区,减少挖掘量60%。


48

航磁探测


无人机搭载航磁探测仪,可探测地下金属物体(如车辆、管道),适用于地震、洪涝后的次生灾害排查,探测深度达50米。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7月,陕西商洛桥梁垮塌的“金属侦探” 商洛“7·19”丹宁高速桥梁垮塌后,一架六旋翼无人机搭载航磁探测仪,在河道淤泥中扫描。设备探测到3处金属异常信号,结合水下机器人确认2辆轿车与1辆货车位置。此次探测为打捞作业提供精准坐标,减少水下搜索时间80%,避免二次事故风险。


49

救援引导


无人机搭载激光指示器与高亮探照灯,可为迷路被困者指引安全路线,或为夜间救援提供照明与标记,提升行动安全性。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8月,广东江门河排森林公园的“光之向导”

江门市恩平河排森林公园2名游客迷路,一架多旋翼无人机搭载激光指示器与探照灯升空。无人机在距地面50米处悬停,通过激光标记出一条3公里长的安全路线。被困者跟随光斑2小时内抵达安全区域。此次引导避免了一次可能因高温中暑导致的伤亡事故,无人机续航时间达60分钟。


50

应急照明


系留照明无人机可24小时悬停在灾区上空,提供大面积照明,功率达1000瓦,覆盖半径超500米,适用于夜间救援与灾后重建。


经典案例故事

2025年1月,西藏定日地震的“永夜灯塔”

定日“1·7”地震导致全县停电,一架系留照明无人机从震后2小时开始持续照明。无人机搭载4盏LED灯,为临时安置点、医疗站提供稳定光源。此次照明保障1.2万名群众夜间生活需求,减少次生伤害风险90%,单架次照明成本较发电机降低80%。


51

空中喊话


无人机搭载高音喇叭,可对火灾、地震中的被困人员进行喊话指导,或对骚乱人群进行疏散引导,作用距离超1公里。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6月,厦门思明区火灾的“声波救援者”

思明区西浦路永年天墅居民楼火灾中,一架六旋翼无人机搭载喊话器升空。操作员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指令,指导楼内30余名居民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撤离。此次喊话避免人员吸入有毒烟雾,全部居民在15分钟内安全撤离,无人机作用距离达1.2公里。


52

绳索牵引


无人机可吊运高强度牵引绳至被困者位置,为后续高空救援或物资运输搭建通道,适用于悬崖、高楼等场景。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1月,重庆彭水三义乡的“空中纤夫”

彭水县三义乡2名电力工人被困在120米高压线塔上,一架六旋翼无人机搭载50米长、直径8毫米的高强度牵引绳升空。无人机精准将绳头投放至塔台,地面救援队据此建立滑索系统,2小时内救出被困者。此次牵引避免高空作业人员长时间暴露在-5℃环境中,减少冻伤风险。


53

决口封堵


直升机可空投石块、钢筋笼等物资至堤坝决口处,快速形成拦截坝,单架次投送量达5吨,适用于洪水、管涌等险情。


经典案例故事

2020年7月,湖北黄石富河溃口的“空中投石手”

黄石市阳新县富河干流率洲管理区葵赛湖下垸溃口,一架米-26直升机从附近采石场吊运5吨级钢筋石笼。机组采用“低空掠过”方式,将石笼精准投放至决口处。经过12架次投送,溃口宽度从30米缩小至5米,为后续合龙争取到宝贵时间。此次封堵减少淹没面积超10平方公里,保护耕地2万亩。


54

海上救捞


直升机可快速抵达失事海域,通过绞车吊运遇险人员至机舱,或投放救生筏、浮具,适用于远海、恶劣海况救援。


经典案例故事

2023年11月,珠海高栏港海域的“海天救援”

一艘无名小艇在珠海高栏港26海里处失联,一架B-7136直升机从九洲机场起飞。机组在浪高3米的海面上发现失事艇,通过绞车将2名昏迷船员吊运至机舱。此次救援从接到报警到人员获救仅用时90分钟,较传统船只救援效率提升5倍,避免因低温导致的死亡事故。


55

水域搜救


无人机可空投救生衣、救生圈至被困者位置,直升机同步进行人员吊运,形成“空投-吊运”一体化搜救模式,适用于洪水、海难等场景。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8月,福建龙岩大溪乡的“水空联动”

龙岩市永定区大溪乡2名村民被洪水围困,一架六旋翼无人机从乡政府起飞,空投4件救生衣。同时,一架H225直升机从龙岩机场起飞,通过绞车将2名村民吊运至机舱。此次搜救从接到报警到人员获救仅用时75分钟,较传统冲锋舟救援效率提升3倍,减少人员溺水风险。


应用场景07:灾情评估:低空经济绘制的“灾后全景图”


56

灾情评估


无人机搭载多光谱、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对洪涝、地震等灾区进行全覆盖航拍,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与损失热力图,为灾后重建提供数据底座。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7月,广西桂林洪灾的“数字重建师”

桂林市象鼻山、猫儿山景区因暴雨遭受洪涝灾害,一架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五镜头相机,3天内完成全市150平方公里区域航拍。算法生成的三维模型显示,超过60%的步道被淹没,3处观景台基础受损。政府根据数据制定修复优先级,避免重复建设投资超千万元。此次评估精度达厘米级,效率是人工测绘的15倍。


57

火灾调查评估


无人机航拍获取火灾后影像,通过AI算法识别过火面积、建筑物损毁程度,为保险理赔、火灾原因调查提供客观证据。


经典案例故事

2022年8月,重庆北碚山火的“火场判官”

北碚区“8·21”山火过后,一架六旋翼无人机对缙云山火烧迹地进行网格化拍摄。影像经AI处理,生成过火面积热力图(精确到1平方米)与植被损毁评估报告。保险公司据此快速核定300余户居民损失,理赔周期缩短70%。此次调查数据还助力森林公安锁定起火点,嫌疑人定位时间较传统方式提前48小时。


58

建筑倒塌损失评估


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穿透废墟,识别被埋车辆、人员位置,同时评估周边建筑结构安全性,避免次生灾害。


经典案例故事

2022年9月,四川泸定地震的“废墟透视眼”

泸定县“9·5”地震导致多处民房倒塌,一架复合翼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对磨西镇进行扫描。雷达数据显示,某倒塌民房下存在2处生命体征信号,同时发现周边3栋建筑存在倾斜风险。救援队优先搜救被困者,并疏散危险区域居民。此次评估减少搜救盲目性,人员定位精度达0.1米,建筑风险预警准确率100%。


应用场景08:医疗救助:低空经济架起的“生命通道”


59

伤员运送


直升机可垂直起降、悬停,搭载担架与医疗设备,将重伤员从事故现场或偏远灾区转运至医院,突破地形限制,抢抓“黄金1小时”。


经典案例故事

2022年9月,四川泸定地震的“空中救护车”

泸定县“9·5”地震导致道路中断,一架H225直升机72小时内出动45架次,累计转运伤员50名(含8名危重患者)。机组采用“悬停接驳”方式,在得妥镇上空将伤员吊运至机舱。此次转运使重伤员救治成功率提升30%,避免3例截肢手术,单架次运输成本较救护车降低60%。


60

医疗物品投送


无人直升机可穿越疫区、洪水等危险区域,精准投送急救药品、血液制品、医疗设备,单架次载重达50公斤,续航时间超2小时。


经典案例故事

2023年8月,北京房山窦店镇的“急救速递”

窦店镇苏村因暴雨导致道路中断,一名心脏病患者急需多巴胺注射液。一架六旋翼无人直升机挂载急救箱,从房山第一医院起飞,15分钟内抵达患者家中。箱内配备恒温装置,确保药品活性。此次投送避免患者因断药引发的生命危险,物资投递精度达0.5米,响应时间较人工缩短80%。


61

环境消杀


无人机搭载消毒剂喷洒系统,可对灾后疫区、洪水淹没区进行大面积消杀,单架次覆盖面积达5万平方米,效率是人工的50倍。


经典案例故事

2021年7月,河南郑州灾后的“消毒卫士”

郑州市多地因暴雨导致污水倒灌,一架T30无人机挂载16升消毒液,对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周边区域进行消杀。无人机采用“弓字形”航线,喷洒覆盖率达95%。此次消杀减少病菌传播风险,避免灾后疫情发生,单架次作业成本仅为人工作业的1/10。


应用场景09:安全生产:低空经济打造的“监管利器”


62

执法取证


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与喊话器,可对矿山、化工园区等高危区域进行远程巡查,实时取证违法行为,生成执法报告。


经典案例故事

2024年8月,山西吕梁矿山的“电子警察”

吕梁市应急管理局利用无人机对某矿山进行巡查,发现一处违规爆破作业。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记录下爆破时间、药量等数据,AI算法自动生成执法报告。矿山企业被处以50万元罚款,并责令停产整顿。此次执法减少人工巡查风险,取证时间缩短90%,罚款执行率提升40%。


63

安全科普


无人机搭载扩音设备,可对森林、社区等重点区域进行防火、防汛等安全知识巡回宣传,提升公众安全意识。


经典案例故事

2025年4月,四川泸州纳溪区的“空中宣传员”

纳溪区应急管理局利用无人机对重点林区进行防火科普。无人机搭载扩音器,循环播放“禁止携带火种进山”等提示语,同时投放防火宣传单。此次科普覆盖20个行政村,林区违规用火行为下降60%,火灾发生率降低35%。单架次宣传成本仅50元,效率是人工的20倍。


64

低空安防巡逻


武装无人机搭载红外、雷达等设备,可对边境线、城市重点区域进行24小时监控,及时发现非法入境、盗窃等行为。


经典案例故事

云南边境的“国境守护者”

在云南边境,一架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成像仪,对国境线进行巡逻。某夜,热成像仪捕捉到3处异常热源,结合AI识别判定为非法入境人员。指挥部调派边防部队前往处置,成功抓获6名偷渡者。此次巡逻减少人工巡逻强度,发现率提升80%,单架次巡逻成本降低70%。


应用场景010:体育探险:低空经济催生的“云端游乐场”


65

低空体育探险


提供滑翔伞、动力伞等低空飞行体验,配备专业教练与安全装备,让游客在景区、海岸线等区域感受飞行乐趣。


经典案例故事

青岛“空中看海豚”之旅

青岛市推出低空旅游项目,游客乘坐小型飞机在近海500米高度飞行,观赏海豚群跃出海面。项目配备VR眼镜与降噪耳机,提升体验舒适度。自2025年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单架次飞行收入达3000元,带动周边酒店、餐饮消费增长20%。


应用场景011:时至立夏,万物繁茂


66

低空商业广告


无人机编队通过灯光秀、横幅悬挂等方式,在夜空、景区等区域展示品牌LOGO、广告语,吸引观众眼球,提升品牌曝光度。


经典案例故事

广州无人机灯光秀

2025年广州国际灯光节,500架无人机编队在珠江上空组成“小蛮腰”“五羊雕塑”等图案,同步展示某汽车品牌LOGO。表演持续20分钟,吸引10万名观众驻足,品牌社交媒体话题阅读量突破1亿次。此次广告单场报价200万元,性价比是传统户外广告的5倍。


无人机搭载电影级摄像机,以独特视角完成影视航拍、新闻报道等任务,降低高危场景拍摄风险,提升画面震撼力。


案例故事

2023年10月,电影《峰爆》的“空中摄影师”

在拍摄灾难片《峰爆》时,剧组使用一架六旋翼无人机搭载RED电影机,在贵州某峡谷拍摄山体滑坡场景。无人机在演员头顶5米处高速穿梭,捕捉到石块滚落、尘土飞扬的惊险画面。此次拍摄未使用任何特效,实拍镜头占比超60%,影片上映后获赞“年度最真实灾难场景”。无人机拍摄成本较摇臂+直升机组合降低80%。


—— 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 ——

版权所有@厦门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训练基地: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锦亭北路软件园三期A区  闽ICP备19023082号闽公网安备35020602003379号

人才库会员

仅 ¥120 / 年
立即加入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