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
2025 年 3 月 18 日,两架直升机从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腾空而起,分别飞往嘉兴平湖与苏州太仓港,标志着长三角城际载客低空飞行网络正式开启。此次首飞将虹桥枢纽至太仓港的通勤时间压缩至 20 分钟,较传统交通方式缩短 87%,创造了 "15 分钟城际交通圈" 的新标杆。这不仅是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更预示着长三角正从 "地面经济" 向 "立体经济" 转型的战略转向。
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 "一核两带" 战略的重要支撑,此次首飞验证了低空交通在跨区域协同中的可行性。据测算,长三角核心区现有 1 小时高铁圈覆盖城市中,超过 60% 的城市对具备低空直航潜力。随着 G60 科创走廊低空经济协同创新联盟的成立,沪苏浙皖四地正加速构建 "研发在上海、制造在苏州、应用在嘉兴、配套在芜湖" 的产业闭环,形成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协同创新示范区。
根据中国民航局最新预测,长三角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将于 2025 年突破万亿,2035 年有望达 3.5 万亿元。这一目标的实现,依托于长三角独特的 "三维优势":
1. 产业生态优势
长三角已形成 "整机制造 + 核心部件 + 场景应用" 的完整产业链。上海集聚了全国 50% 的 eVTOL 头部企业,江苏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科研力量,在飞控系统、氢燃料电池领域取得突破。数据显示,长三角低空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 13.3%,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占 13%,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技术底座。
2. 政策创新优势
上海出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江苏发布《低空制造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两省联动打造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通过 "负面清单" 管理模式,飞行审批时限压缩至 24 小时,空域资源利用率提升 40%。截至 2024 年底,长三角已建成 50 个通用机场和 2000 个无人机起降点,形成 "15 分钟飞行圈" 雏形。
3. 场景应用优势
除城际通勤外,低空经济已渗透至物流、文旅、应急等领域。南京江宁开发区的低空物流航线采用 6G 无蜂窝通信技术,运输成本降低 50%;杭州西湖景区的 "低空元宇宙" 项目,通过 AR 无人机导览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 4 小时。2024 年,长三角低空物流市场规模突破 800 亿元,文旅应用场景贡献产值超 300 亿元。
尽管前景广阔,长三角低空经济仍面临三大挑战:空域审批流程复杂导致试飞窗口期不足 30 天 / 年;核心技术如氢燃料电池续航仅 80 分钟,落后国际水平;专业人才缺口达 100 万,制约产业升级。
针对这些痛点,长三角正探索 "中原模式" 之外的创新路径:
随着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完善,长三角正勾勒出 2035 年的 "立体交通蓝图":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版权所有@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 闽ICP备19023082号闽公网安备35020602003379号